过去两年,检察机关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2.7万人,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1481件。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29个省级检察院成立知识产权检察部门。”以“能动履职”为笔,以“创新发展”为墨,全国检察机关聚焦知识产权保护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推动“四大检察”融合履职,书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生动篇章。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围绕新时代知识产权检察工作采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宫鸣。
检察助力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对新时代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宫鸣表示,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对于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创新发展意义重大。
2020年11月,最高检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整合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统筹推进知识产权检察工作。
2022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的意见》发布,明确新时代知识产权检察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一个月后,最高检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会签《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意见》,推动构建“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提高全链条保护水平。
据宫鸣介绍,两年间最高检制发了一批知识产权检察保护指导性案例,编发4批34件典型案例,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鉴定工作衔接的意见》,共同研究起草《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
“最高检党组认真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把知识产权检察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依法能动履行职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检察力量。”宫鸣说。
打出“组合拳”守护创新火种
当前,我国正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从量增向质优迈进。为了破解知识产权领域“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难题,检察机关多措并举,落实权利人保护机制,守护创新的火种。
据宫鸣介绍,最高检创制并在全国检察机关推广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权利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工作,充分保障其知情权和参与权。2022年,最高检发布一批知识产权综合性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其中的山东福某达公司等侵犯商业秘密案,属于典型的员工离职后侵犯老东家商业秘密案件。检察机关及时告知权利公司诉讼权利义务,促使被告人认罪认罚,开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体追究其刑民双责,降低维权成本,权利公司从检察机关“组合拳”中获益颇多。
“当前,知识产权犯罪已不限于复制使用、制假售假等传统手法,深度链接、视频解析、网络爬虫等新技术工具以及直播带货等新手段已屡见不鲜。”宫鸣注意到,涉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除上述特征外,还存在侵权环节分工精细、多种侵权行为交织、刑民行交叉等特征。
为将“旧疾新症”一起治,宫鸣建议检察官在办理涉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中,要树立综合履职的理念,全面审查涉案权利的权属状态和争议情况,准确界定民事侵权、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借助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技术性证据的审查运用,夯实证据基础,精准高效追诉犯罪。完善检察工作机制,提高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效能。
促进数字经济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运用也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新挑战,网络成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多发地。
为加快构建新兴产业新业态知识产权规则体系,推动新领域新业态科技成果的创造、转化、运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检察机关充分发挥综合履职优势,加强网络空间知识产权保护。
据宫鸣介绍,检察机关依法加强对计算机软件、网络域名、数字内容作品等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用好技术调查官、特邀检察官助理、专家论证等制度,准确认定侵权事实、界定行为性质,依法惩治滥用知识产权排除市场竞争、阻碍创新的行为。同时,加强研究数字经济中知识产权权利类型及保护边界,研判数字技术领域法律风险,参与相关法律修订,逐步解决数字经济新兴产业新业态模式中知识产权问题,构建数字经济知识产权治理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任重道远,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为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保驾护航。”宫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