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全文

任永强:闲话“识人”

来源:文学   时间:2025-08-07   

任永强:闲话“识人”

人生海海,自呱呱坠地那一刻起,我们便踏入了与万千灵魂交织的人间剧场。从牙牙学语时与玩伴交换糖果,到职场中与同事共商事务,再到暮年与老友围炉话旧,识人成了贯穿生命始终的必修课。

曾仕强大师说过:“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很多能力,其中最实用、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识人能力。”自己在职场浸淫多年,总以真诚待人,却屡屡被这份真诚所伤,回想起来仍觉心寒,却已追悔莫及。人立于世间,学会观人、辨人、识人,方能亲贤人、结益友,远小人、避祸端。

初涉人世时,总带着赤子般的热忱与天真。那时的我笃信“以诚待人,人必以诚待我”,怀揣满腔真诚毫无保留地向世界敞开胸怀。尤其在担任市级平台公司董事长的九年间,与人相交总愿捧出最炽热的心,将信任毫无芥蒂地交付。在我看来,这世间应如明镜般澄澈,人与人的情谊也当纯粹无瑕。然而现实却像一场猝不及防的暴雨,浇醒了这份天真。曾有看似推心置腹的友人,在利益面前背信弃义;也遇过笑脸相迎的同事,转身就在背后散播不实之词。那些表面温良恭俭让的人,背地里却藏着算计与欺骗,当面说着暖心话,背后却放冷箭,让我在毫无防备间伤痕累累。

特别是当你身处权力巅峰或中心时,总有一些心怀鬼胎的人为了升迁、利益而把自已伪装起来,笔者在九年任职经历中,也曾见过太多人在升迁前后判若两人,这才真正明白:官阶是块试金石,能淬出人性深处的贪婪与虚伪。未得势时,“谦让”是他们的伪装色——或低眉顺眼,将“请教”挂在嘴边;或刻意逢迎,把“不足”刻在脸上。这种姿态看似是对权力的敬畏,实则是对欲望的蛰伏:他们用谦卑作饵,以恭顺为网,只为在机会来临时精准捕获更高的位置。此时的“虚心”,不过是野心尚未得势时的权宜之计,如戏子的油彩,浓淡全看台下的“赏”。一旦加官进爵,油彩便层层剥落。曾经的“谦让”化作颐指气使,昔日的“虚心”变为目空一切。他们抖落一身伪装,用傲慢丈量自己与他人的距离,以狂妄宣告权力的归属。这种转变并非性情突变,而是欲望挣脱束缚后的本相毕露——所谓“升后”的丑恶,原是“未升时”就藏在骨血里的卑劣,不过借高位得以显形。特别要警惕那些不干事常在你面前说着漂亮话、阿谀奉承之人,因为他(她)奉承的不是你本人,而是权力。

一次次被欺骗、被辜负的经历,如同锋利的刻刀,在心上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渐渐地,我开始懂得古人所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实乃历经沧桑后的智慧箴言。这并非教人冷漠与猜忌,而是在复杂的人性面前,为自己筑起一道必要的防线。真诚不该成为他人伤害自己的利刃,善良也需要带点锋芒。

走过六十载春秋,岁月不仅染白了双鬓,更让我在跌跌撞撞中参透了识人的真谛。识人从来不是一眼看透的简单事,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在一次次交往中观察、感悟。那些仅凭表面言行就轻易下的判断,往往会在时光的淘洗中显露出偏差。真正值得深交的人,经得起岁月的考验,无论顺境逆境,始终保有一份真诚与坦荡。

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无不精于识人、善于用人。现实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用对了人,事半功倍;用错了人,事倍功半,甚至满盘皆输。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被后世尊称为“兵仙”,在楚汉之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汉高祖刘邦曾评价:“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其实韩信最初在项羽麾下时,多次献策都未被采纳,仅被封为负责军粮的小官。心灰意冷之下他投奔刘邦,被任命为大将军统领三军。刘邦在军事上任其施展,韩信因此得以尽显才华,百战百胜。刘邦也在韩信、张良、萧何的辅佐下夺得天下,建立大汉王朝。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可见精于识人者,方能在纷繁人世中找到安身之本。

《增广贤文》中讲:“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生路上的许多灾祸,并非天降横祸,而是源于身边人的暗箭。小人伪装的笑脸,损友包藏的祸心,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将你拖入深渊。东汉时期,有位叫李常的官员性格刚烈,嫉恶如仇。他在地方任小吏时,有个同乡叫杜霖。杜霖表面对李常毕恭毕敬,言必称“大人”,时常送些小礼物,表现得十分忠诚可靠。李常见他办事利索,便逐渐信任并委以重任。可杜霖得到权力后本性暴露,利用职权大肆贪污受贿,行事愈发肆无忌惮。李常见状严厉斥责并准备惩办,杜霖表面装作悔过,暗地里却向朝廷高官告密,诬陷李常图谋不轨。由于杜霖是李常亲近提拔之人,他的告密显得“证据确凿”,极具迷惑性。朝廷听信一面之词,未经详查便下令逮捕李常。最终,这位本想惩治恶人的正直官员,反被自己信任提拔的小人陷害,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

识人虽难,却有迹可循,有方可依。正如《吕氏春秋》所言:“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我认为识人说难也不难,无非三点便可看清一个人。

一、患难时看真情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患难时最容易看清一个人对你是否真心。一个人风光时,周围尽是恭敬礼貌的仰慕者、追随者,为了沾光,都想跟你扯上关系;可当你落魄时,周围多是看热闹、看笑话的旁观者,昔日熟人巴不得赶紧撇清关系。

当你弱小时,人际关系中常能感受到世态炎凉;当你强大时,与人打交道总如沐春风、如鱼得水。若说趋炎附势是人性,趋利避害是本能,那么能不在乎世俗眼光的鄙夷,不顾及负面影响,在你患难时给予真诚关怀和帮助的人,便显得尤为珍贵和高尚。

二、细节中看修养有句话说得好:“细节之中藏有魔鬼。”识人时,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与细微之处,能窥见其真实性格与品质。或许是食堂打饭时对师傅说的那句“谢谢”,是推门时为身后人多留的那一秒,是他人说话时专注倾听的眼神,或是自己犯错时不推诿的坦荡。这些细碎如尘埃的举动,藏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温柔,也藏着刻在骨子里的分寸。修养从不在豪言壮语里,全在这些不经意的瞬间。

三、利益下看人品洛克菲勒在家书中对儿子说:“利益是光照人性的影子,在它面前,一切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本质都将现形,且一览无余。”人性往往经不起考验,尤其在利益面前。有句话说得好:钱或许无法衡量一切,却可以通过它看透很多事、很多人。丘吉尔也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要想知道一个人的人品好坏,就看他能否经受住利益的考验。利益是最能看清人心的照妖镜,钱财更是勘验人性的试金石。

此时我才深深理解曾国藩“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认人”的谆谆教诲。《贞观政要》有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如今的我,虽不再如年轻时那般轻信,却依然选择以善意拥抱世界。只是这份善意多了几分理性的考量,少了几分盲目的热忱。我学会了在真诚待人的同时,为自己保留一份清醒,既不被表象迷惑,也不因过往的伤害而封闭内心。

识人之惑,或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修行。它让我们在挫折中成长,在失望中蜕变,最终学会在复杂的人性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处世之道。愿我们都能在岁月的磨砺中,练就一双慧眼,既不辜负真心,也不惧怕假意,从容走过这充满相遇与别离的人间旅程。

(作者:任永强)

移动端

手机访问

0

高效  精准  服务

专业法律问题咨询

在线咨询

本地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最新资讯

学知识

咨询律师

在线免费咨询律师

推荐律师

推荐全国专业律师

登录 注册
关于我们     vip注册指南     注册协议    

西部普法网

西部普法网

服务热线

17309156966

欢迎光临西法网

微信号

移动端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陕西睿诚法务 陕ICP备2023000076号   公网安备610190020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