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全文

今日瞭望:旬阳从 “朝秦暮楚” 到 “亦秦亦楚”

来源:文学   时间:2025-08-28   

本文来源于《今日瞭望网》www.jrlw.net

在陕西南部的秦巴山脉汉江河畔,滋养出一片兼具秦地雄浑与楚风灵秀的土地 —— 旬阳。这座扼守陕鄂交界的小城,不仅是地理上的 “秦头楚尾”,更因 “朝秦暮楚” 这一成语,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成为解读中国古代地域文化交融的独特样本。

“朝秦暮楚” 的典故,源于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烽火岁月。彼时旬阳地处秦、楚两大强国交界地带,既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也是两国文化、经济碰撞的前沿。据《战国策》零星记载,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清晨可能还在秦国的治理下耕作,傍晚或许就因战事更迭,归入楚国的疆域。久而久之,“朝秦暮楚” 便从描述当地人生存状态的俗语,演变为形容立场多变的成语。

至今,在旬阳市铜钱关镇,仍然保留着楚长城遗址,仍能感受到当年烽烟岁月、悲欢离合。当地人的口音和饮食习惯也夹杂着秦楚两地的特色,喜食辣,面食,米饭交替而餐。

汉江,是旬阳 “朝秦暮楚” 文化形成的另一重要推手。 ‌旬阳地处汉水中游,战国时期既是秦国东进的重要通道,又受楚文化影响。作为古代 “南水北调” 的雏形通道,汉江航道曾承载着秦楚之间的物资往来与文化交流。1984年出土于旬阳大河南陈家坎出土的‌“旬阳重七斤”铜壶,‌高24.4厘米,腹围52.5厘米,腹侧有二铺首衔环,颈饰蕉叶纹,腹部与圈足饰蟠虺纹带。近口沿刻有“旬阳重七斤”篆书铭文,每斤合250克,兼具秦式器物的严谨工艺与楚式纹饰的灵动特征。出土文物中既有秦式青铜器的厚重感,又常见楚式纹饰(如蕉叶纹、蟠虺纹),反映了这一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多元融合。这种跨越地域的交融,让旬阳跳出了 “非秦即楚” 的二元对立,形成了 “亦秦亦楚” 的独特文化气质。

如今的旬阳,早已不再是历史上那个在秦楚之间摇摆的 “边城”,但 “朝秦暮楚” 的文化基因,却成为这座城市最珍贵的财富。在旬阳市博物馆,“秦楚文化展” 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常设展览之一。展览以实物与史料交织的方式,向游客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秦风与楚韵共生共融的辉煌印记。

站在新世纪,旬阳正以全新的姿态,诠释“朝秦暮楚”的文化深意。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旬阳不断注入现代文化活力,当 “朝秦暮楚” 的成语仍在课本中被解读为 “多变” 时,旬阳正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古老的词语赋予新的内涵 —— 那是一种跨越地域、超越时空的文化包容,一种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属于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与人文情怀。

移动端

手机访问

0

高效  精准  服务

专业法律问题咨询

在线咨询

本地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最新资讯

学知识

咨询律师

在线免费咨询律师

推荐律师

推荐全国专业律师

登录 注册
关于我们     vip注册指南     注册协议    

西部普法网

西部普法网

服务热线

17309156966

欢迎光临西法网

微信号

移动端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陕西睿诚法务 陕ICP备2023000076号   公网安备610190020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