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西法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全文

任永强:让一寸光,照见千年巷

来源:文学   时间:2025-08-07   

任永强:让一寸光,照见千年巷

2025年7月22日17点30分,李某驾驶白色哈弗SUV,途经防城江山镇某狭窄村道时,与驾驶黑色奔驰SUV的侯某某因会车问题发生争执。乡村道路本就狭窄,只要双方相互包容、体谅、谦让,两辆车便可擦边而过。然而,这场乡间道路上的争执如突然燃起的火苗,迅速升温。

女司机探身亮出一本印有“行政执法”字样的证件,语气强硬,带着不容置疑的逼迫,仿佛这本证件能决定道路的宽窄,能判定谁该给谁让路。她的车像块巨石,停在路中,执意要求对方后退,随车人员甚至还说出了李某某的姓氏和住址。李某某察觉事态不对,随即将视频发布到网上。之后,派出所要求李某某删除视频,称不删涉嫌侵犯隐私,此事引发全国舆论哗然。

这一幕,让我想起安徽桐城那条窄窄的“六尺巷”。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因宅基地起了争执,遂飞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却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回信后,恍然大悟,主动拆墙退让三尺。吴家被张英的大义所感动,也向后退让三尺,于是便有了这条六尺宽的巷子。一场宅基地纠纷,在互谅互让中圆满解决,化干戈为玉帛。“六尺巷”虽仅有六尺宽、几十丈长,但其“礼让”精神却流传至今,成为邻里间互谦互让的楷模与典范。

张英以谦逊宽容、秉礼处世的家风,为后人称颂和借鉴。他在家训《聪训斋语》中提出“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四纲,将整部家训的精神概括为“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四句话。其儿子张廷玉,历任三朝名臣、礼部尚书,继承和发展了父亲的治家和为官理念,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家训《澄怀园语》,其中写道:“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张氏家族传承良好家风,后世人才辈出,成就了“父子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佳话。张廷玉作为张英次子,尤为突出,他是康熙朝进士,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首席军机大臣,为官勤谨,被雍正褒扬为“调梅良弼”。身为朝廷重臣,张英以“礼”之核心——“敬”与“让”化解纠纷。“敬”,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让”,是主动退避的胸怀,以柔克刚,消弭无谓的争执。

“六尺巷”故事历久弥新,在于它生动诠释了“礼让”的深远意涵。“让三尺”并非示弱,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力量,展现出从容不迫的心态、雍容大度的气量、开阔宏远的视野以及对未来的深远把握。“礼让”是更高明的处世之道,“退三尺”并非损失,而是通往更广阔人生天地的智慧选择。当我们学会适时“让一步”,收获的或许不仅是一条巷陌,更是一个因理解、包容与和谐而更加温暖的世界。

如今,“六尺巷”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它从不是“软弱”的象征,而是中国人处世智慧中最温润的光芒。张英让的是三尺土地,实则让开了人心的拥挤,让开了睚眦必报的执念。那退让里,藏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谅,藏着“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格局。正如水流遇礁石,绕开而非硬撞,反而能奔涌得更远。

反观今日街头的“不让”,往往并非路不够宽,而是心太窄。有人为抢一秒绿灯猛打方向盘,有人为占一个车位恶语相向,有人为插队顺序面红耳赤。我们总在计较“该谁让”,却忘了“为何让”。交通规则中的“礼让”,并非对强者的妥协,而是对秩序的守护、对他人的尊重。就像六尺巷的退让,赢来的是人心与安宁,而非输掉了土地。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应倡导“谦恭礼让”的优良品德。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礼”,提出“让者,德之主也”。六尺巷“让墙诗”的精髓,就在于一个“让”字。相互让步,方能海阔天空。张英身居高位,却放弃动用权力干预,通过“退让”实现“平衡”,避免了矛盾升级。吴家亦退让三尺,体现了“礼尚往来”的豁达。张、吴两家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以退为进”“以礼止争”的范式,是“谦抑礼让”治理哲学的生动实践。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谦让是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促进邻里纠纷的解决,还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方法。中华民族向来有“以和为贵”的伦理传统,《礼记》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周易》强调“保合太和”,皆指向以和谐为终极目标的治理理想。“六尺巷”不仅是一条历史巷道,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和谐共处的理念。面对纷争,克己处事、先退一步,往往能化解矛盾,营造和谐氛围,让彼此受到尊重,心情愉悦。因此,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同时,“六尺巷”故事的广泛流传,与重视家风教化的传统密不可分。一方面,张英以实际行动诠释“礼让”价值,增强了教化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张氏家族通过强化“立品、读书、养身、择友”的家训,培养家庭成员“廉俭礼让”的品格。张英深知为官者应崇德重礼、平等待人,故以一首打油诗“化干戈为玉帛”,为后人留下了廉让教育的珍贵素材。这种“诗书传家”的方式,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治理逻辑,对现代基层德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让”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你在斑马线上让行老人,或许某天你的父母过马路时也会被他人礼让;你在拥堵时避让救护车,或许某刻急需救助的人就能多一分生机。让,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就像六尺巷,让出去的是三尺地,留下来的是邻里和睦的佳话,是流传千年的文明刻度。

那位亮证的女司机或许忘了:证件能证明身份,却证明不了修养;权力能一时让人屈服,却买不来真心敬服。真正的“路权”,不在证件里,而在心里。心中有分寸,行路才有尺度;心中有他人,窄路也能走成宽途。

暮色中,想起六尺巷的月光,应是柔和的吧?它照着古人退让的背影,也应照着今人前行的脚步。若每个人都肯让一寸,这世间的路,定会宽出许多。毕竟,我们争的从来不是眼前的三尺之地,而是往后岁月里,那份彼此成全的温暖。

“六尺巷”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狭窄巷道与悠久历史,诉说着谦让与和谐共生的故事。“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建设现代化中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愿我们都能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汲取智慧,提升素养,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知仁德,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弥散着历史气韵的“六尺巷”,承载着“让墙诗”的厚重文化,必将在国家治理新征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作者:任永强

移动端

手机访问

0

高效  精准  服务

专业法律问题咨询

在线咨询

本地律师,一对一在线咨询

最新资讯

学知识

咨询律师

在线免费咨询律师

推荐律师

推荐全国专业律师

登录 注册
关于我们     vip注册指南     注册协议    

西部普法网

西部普法网

服务热线

17309156966

欢迎光临西法网

微信号

移动端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陕西睿诚法务 陕ICP备2023000076号   公网安备61019002002326